地质行业最高荣誉!这两位“武汉校友” 获李四
2021-12-06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10月29日讯(通讯员丁苗苗 庞伟红)第十七次“李四光地质科学奖”颁奖大会近日在北京举行。长江日报记者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获悉,该校唐文春、云露两位校友获李四光地质科学奖野外奖。这一奖项是面向全国地质科技工作者的最高层次地质科学奖。
据悉,本次“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共有15人获奖,其中野外奖8名、科研奖5名、教师奖2名。该奖项是推动地质科技创新、培养杰出地质人才的重要平台,从1989年至今已评选出268位获奖者,先后有62位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荣膺该奖项;其中36位是获“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后当选的两院院士。

唐文春。校方供图
记者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了解到,本次获奖的两位校友中,唐文春2008年毕业于该校地球化学专业,获博士学位。1984年至今,唐文春一直在四川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化探队工作,现任总工程师,长期从事矿产勘查和基础地质工作。他带领团队在阿坝州可尔因地区建立了“构造—岩浆—流体耦合的伟晶岩大脉”成矿模式,探明了4处大型及超大型锂矿床,累计查明新增氧化锂资源储量超过170万吨。此外,他还通过川西北高寒草原区超微细金矿化探方法试验及找矿靶区研究,发现并评价了新康猫超大型金矿产地。在他的主持和主要参与下,完成了超过16万平方千米1∶20万、1∶5万区域化探和区域地质等国家基础工作,提交了一批找矿靶区和新发现矿产地。

云露。校方供图
另一位获奖者云露,1997年从该校石油地质专业毕业后,一直在中国石化西北油田分公司工作,长期致力于塔里木盆地油气勘探工作,现任副总经理、总地质师。他创新提出“岩溶缝洞型”新油气藏类型,对塔河油田快速探明储量起到重要作用。在顺北油气田勘探过程中,云露提出断控缝洞型储集体新类型,明确定义“断控缝洞型圈闭和油气藏”新类型,建立了“多期供烃、垂向输导、晚期成藏、走滑控富”油气成藏模式,为我国首个超深碳酸盐岩断控缝洞型油气田——顺北油气田的发现作出重要贡献。
【编辑:付豪】
更多精彩内容,请在各大应用市场下载“大武汉”客户端。
